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坚持不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9月02日

  编者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如何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本报约请三位学者研讨交流。

  主持人:于  颖 本报记者

  嘉  宾:

  高向东  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民族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徐  蓉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刘  泾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

  主持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如何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高向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科学把握,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其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突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经济互通、文化共融的整体格局。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积淀。自秦汉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以来,各民族在交往融合中共同书写历史、缔造文化,尤其在近代共御外侮、争取独立的伟大斗争中,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得到凝聚升华。

  从现实层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全球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形势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制分裂渗透,坚定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从战略全局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增强共同体认同,有助于提升各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共同进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必须持续深化、扎实推进。我们应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以理论创新指引方向,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刘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实践淬炼而成的,其深刻内涵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三个意识”,即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

  其重大意义可以从“两个大局”角度来分析。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必然要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的现实体现。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美西方大打民族牌、宗教牌、人权牌,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打压的行径愈演愈烈。在诸多手段中,“民族牌”成本最低,影响却最广泛。同时,一些国家的“泛民族主义”思潮对我国产生“倒灌”影响,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三股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制造事端。为此,应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抵御各种极端思想与分裂势力的渗透影响,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徐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是新时代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一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思想保证。三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四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主持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如何不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高向东:中华文化融汇各民族优秀传统,承载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理念与精神符号,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滋养。

  要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本质特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有机整体,从《诗经》《楚辞》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蒙古族《江格尔》等瑰宝,共同绘就了中华文明灿烂图景。

  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仁爱、民本、诚信、和合、大同等理念的时代价值,通过教育普及、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等途径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要进一步促进民族间文化互动,深化价值共识。

  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在尊重多样性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打造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精品,以艺术语言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此外,尤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开发相关教材、读本,开展主题研学与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从小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徐蓉:以中华文化的赓续传承厚植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首先要解决“认同什么”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蕴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基因,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可以通过多维度的保护传承方式分层厚植中华文化认同。一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学习、中华传统技艺传授等。二是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三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中华文化的交融创新强化认同,激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活力。中华文化的交融创新既注重开放交流,生产融汇各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化产品;也注重守正创新,对各民族优秀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共同解决“认同如何强化”的问题。一方面,要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各类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中华文化的形象塑造凝聚认同,彰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标识。塑造中华文化形象的实质,在于将内在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价值外化为可感知、可认同的符号和形象,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感和归属感,解决“认同怎样凝聚”的问题。要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传播推广,融入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

  刘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资源中不断汲取养料,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文化沃土。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中国人的心性结构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道德心理和民族性格,需要保护好、挖掘好、阐释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勇于拼搏、大公无私的精神特点和文化特质。厚植于当代中国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当然,在深入挖掘这三种文化资源的同时,必须警惕当前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庸俗化、娱乐化、反智化手法,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诱导社会文化呈现出虚无样态。务必要抵御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史观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风险挑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如何在遵循中华民族发展逻辑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高向东:西方民族理论多以“一族一国”为逻辑起点,强调民族自决与分离权,与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情截然不同。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实际,突破西方话语桎梏,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史料体系建设方面,应深化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研究。突出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的主线,突破传统汉族中心的叙事模式,系统整理少数民族文献、口述史与考古成果,全面展现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揭示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演进逻辑。

  话语体系构建方面,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理论表述。自觉避免对“族群”“民族主义”等西方概念的机械搬用。要立足本国实践,提炼“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三交”等本土范畴,准确阐释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特质。同时,应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理论体系完善方面,应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理阐释。从历史源流、结构特征、发展机制与未来走向等维度开展系统研究,构建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整合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源,分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文化纽带、制度设计与认同机制,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支撑。

  徐蓉: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要重视和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紧密相关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整体、发展、融合视角出发解读史料。要注意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要站稳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

  把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拓宽传播渠道,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习近平总书记澳门梅高美登录_澳门美高梅网址: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系统推动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刘泾: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要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为主旨,深入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正确解读好中国历史、阐释好中国实践、回答好中国问题。一是要讲清楚各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贡献;二是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异性的关系。既要坚持共同性这一底线,又要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对一些只强调民族差异性、弱化共同性的问题要加以引导并适时解决;三是要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流和主线,对相关史料进行综合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火”起来。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重点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解西方国家长期形成的话语霸权,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本土化。要解决好民族工作话语“失范”“失声”问题,推动蕴含政治话语、理论话语、日常生活话语“三重话语”体系的构建。从“和而不同”到“异曲同工”,在各民族互构共生和利益共进中推动“五个高度认同”的情感内化和行为外化,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共情力。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整体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书写好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形成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中国叙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不断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

  【观点】

  高向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战略工程。应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以理论创新指引方向,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徐蓉: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首先要解决“认同什么”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内蕴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基因。

  刘泾: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书写好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形成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中国叙事。


阅读原文


记者于颖

来源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