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接续传承了光华大学光辉璀璨的传统和精神。”知名历史学者许纪霖在对谈中说道。
5月21日下午,华东师大为纪念前身学校之一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特邀请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和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作名家对谈,以“光华璀璨,天才为何成群结队而来”为题,畅谈光华大学的历史与传统。
对谈活动由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校史党史办主任汤涛主持。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济济一堂,近两百位师生线下、近万名观众线上聆听了这场重磅对谈。
“光华璀璨,天才为何成群结队而来”主题对谈活动举行
一流的教授,出色的学生
许纪霖陈子善对谈光华大学的历史与传统
陈子善从鲁迅应邀到光华大学做《文学与社会》演讲谈起,如数家珍般讲述了光华大学名师云集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的辉煌历史。他风趣地指出,鲁迅曾经到大夏大学演讲两次,到光华大学一次,跟华东师大渊源深厚,“鲁迅三次来到华东师大的前身学校,全上海没有一所大学是这样的。”
许纪霖从民国时期流传的“北有南开,南有光华”说起,认为光华大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他说:“天才总是成群结队而来。一个好的学校,通常好教授成群结队而来。因为有一流的教授,也就有出色的学生。当年光华的教授阵容简直是梦之队,这造就了光华的辉煌。”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许纪霖教授讲述
许纪霖指出光华大学是爱国师生因声援五卅运动从圣约翰大学离校创建,也继承了圣约翰精英办学、小班化教学、教学质量高等传统。“光华出来的学生英文非常好。当年的考生在沪上众多私立大学中毫不犹豫首选光华大学。”
“著名作家周而复在回忆录里说到当年报考光华的原因,一是光华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光华一流的英文教学。”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名家,陈子善不仅有满腹经纶的学问,也有很多与光华大学校友交往的故事。从他讲述的故事里,可见光华大学的办学特质和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认同。1980年代中期陈子善到宁波开会见到周而复,当对方得知陈子善来自华东师大特别热忱。光华校友、著名历史学家张芝联也因同样的理由对陈子善格外亲切。
华东师大中文系陈子善教授讲述
谈起光华大学的教学质量,陈子善指出一流的教授和出色的学生是教学质量高的保证和标志。“光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档案文献展列举部分任课教师68位,有胡适、徐志摩、潘光旦、施蛰存、钱基博、钱锺书、萧公权、黄炎培、李石岑、吕思勉、廖世承、田汉、余上沅、叶圣陶、郭绍虞、孙大雨等,群星璀璨。”
光华大学办学26年,培养各类人才14000多名。陈子善指出仅文学和新闻出版界,就有穆时英、田间、周而复、赵家璧、端木露西、丁景唐、邓拓……“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很长,我们经常讲华东师大作家群,也不能忽视光华大学作家群,光华大学作家群的成就也很高。”
“这就要提到徐志摩在光华大学培养文学青年所起的作用。”陈子善说:“我们以前讲鲁迅培养文学青年,徐志摩同样也培养了很多文学青年,成就也很大。徐志摩创办的《新月》杂志培养了很多青年作家,很多都是光华出来的。据初步统计,《新月》发表光华学生作品10多篇,有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这些都是徐志摩经手发表的。”
对谈活动现场
独特的管理制度,繁荣的校园文化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在光华大学任教时写的。”汤涛接着陈子善的发言指出,光华之所以能够培养出群星璀璨的学生,除了一流的教师之外,也跟几任校长都对光华办学高度投入有关,跟光华创办的各种颇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有关。他指出,张寿镛担任光华校长不支领薪水,而廖世承放弃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的高薪和洋房来到光华任职,薪水减半还需要自己租房。1945年7月张寿镛校长因病去世,朱经农辞去教育部政务次长职接任校长,而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廖世承也从湖南赶回上海再任副校长兼附中主任。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校史党史办主任汤涛主持对谈活动
汤涛对光华大学历史文献素有整理和研究,他指出光华推行学生高度自治的管理方式,实施博雅教育,推行考试不安排监考等荣誉制度,师生互动交流很多,合作成立了科学会、政治学会、教育学会、商学会、社会学会、英文学会、新闻学会、体育会、摄影学会、国乐会等各种学会和社团,还创办了《光华周刊》《哲学研究》《经济杂志》《文学丛报》《译作》《时文》等多种刊物,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学术繁荣,文化兴盛。正因为这种文化和风气的熏陶,当时光华的本科生就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蔚然成风,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
办好一所好的私立大学,除了一流的师资和学生以外,持续而充足的财政支持和经费投入也同等重要。许纪霖指出,沪上实业家和金融界的王省三、荣宗敬、吴蕴斋、钱永铭等和社会贤达黄炎培等都热心办学义举支援,或自己解囊或面向社会募捐,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并维持下去,而在政界广有人脉的校长张寿镛、朱经农对获取国民政府的资助起了很大的作用。
谈到张寿镛校长,汤涛补充道,张寿镛对光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筹集充分的办学资金,进行持续有效的德育建设,热心于给学生修改文章,后来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邓拓和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万云骏的写作能力都曾受益于他。
“一个好的大学一定有传统,华东师大有光华辉煌璀璨的传统。”许纪霖说,“我从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来到华东师大至今将近50年,深切感受到在华东师大延续传承的光华传统和精神。”
现场学子交流互动
在光华百年之际,陈子善呼吁在座的同学应该去思考如何接续和传承光华的人文传统和学术精神,许纪霖倡导同学们利用各种社交媒体讲好光华故事,讲好华东师大故事。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田波澜 图|李行健、曾雪莲 编辑|蒋萱 编审|郭文君